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践行党校初心,发挥为党献策独特价值,注重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理论研究、对策研究这个探索规律、经世致用的大学问,致力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等方面产出高质量成果,教研咨一体化协同推进决策咨询工作高质量发展。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决策咨询工作组织奖,且2024年评选得分排名全省第一。
优化精准选题机制。决策咨询的选题不仅是研究立项的起点,更是决定研究成果能否转化为有效政策的关键。一是强化“上下贯通”选题机制。定期召开决策咨询选题论证会,采用集中邀请或个别上门的方式,汇总研判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围绕中心工作和重难点问题的建言献策,精准对接顶层需求。二是深化教研咨一体化助推决策咨询选题工作。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与机制优化将教研理论、科研成果与政研选题相融合,把党校的理论研究优势转化为确定选题的精准指导。三是优化学员参与咨政机制。系统梳理党校学员“两带来”材料,聚焦“改革发展堵点、民生服务痛点、政策落地卡点”三类重点问题,将基层反映的具体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做好做足“脚底板下的文章”。
严格审核把关标准。坚持把审核把关作为确保决策咨询成果质量的保障,以优秀成果评价条件为标准,围绕成果内容的质量进行审核把关。一是建立“四审四校”机制。根据决策咨询成果的内容,采用分层分类的模式,按照“科室初审—专家评审—学术会审—集体终审”四层审核与“数据校核、逻辑校验、可行性验证、政治把关”四类校对的方式,确保成果质量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二是规范审核工作流程。细化各个环节审核把关的工作要求和任务,进一步理顺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成果的内容数据准确、政策合规、建议可靠、政治鲜明。三是全过程审核把关质量。组织安排资深教师全程参与到重点课题的调研撰写中,负责指导开展调研的切入口,纠正材料撰写中的方向性问题,提供有价值、专业化的建议,确保课题成果精准对接决策需求。
整合多维渠道资源。决策咨询成果被内参平台采用是评判成果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拓宽决策咨询成果转化路径、提升智库影响力的关键。一是巩固提升自身平台影响力。聚焦中心工作,组建重点课题团队,致力于长期关注某一个方向的内容,着力深耕这个方向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2023年以来,《宜宾发展参考》共印发了21期,获得市级党委政府领导44人次的肯定性批示,其中19次获得市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二是积极联通同级资源平台。充分用好同级决策咨询委员会、政研室、社科联、报刊等阵地,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投稿。吸纳党校学员参与以学咨政,采取“书记点题、部门开题、学员答题”的模式,通过调研式教学、一对一汇报、撰写市委全会报告等方式,组织党校学员积极建言献策。三是鼓励争取上级平台资源。主动对接省委党校、知名高校和省级智库专家,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重点培育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的咨政成果,力争获得省级以上领导批示。2023年以来,3项参与合作的咨政报告获国家领导人签批,2篇参与合作咨政报告获《人民日报》内参采用。
问效签批成果转化。咨政建议的转化应实现价值创造,既要通过知识赋能提升决策能力,又要通过制度赋权优化治理效能,从而系统性地推动政策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实现决策价值最大化。一是高效深度融入决策过程。构建协同转化机制,建立与党政部门的常态化对接渠道,主动参与成果的转化实施,通过联合调研、专题研究会等形式,协同部门一起做好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文章。二是推动成果有效转化落地。分析决策咨询成果的价值,建立“全周期”评估闭环,以“领导批示采纳度、部门转化实施度、社会效益显现度”为核心的评估维度,形成从课题立项到成果转化的全流程管理体系。三是鲜明成果实效导向。签批成果获得转化运用的,要充分肯定教师的成绩,激励教师出高质量成果,将成果转化成效与绩效考核、职称评聘、项目支持直接挂钩,形成“研究—转化—评估—激励”的良性循环。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加强队伍建设是提升决策咨询工作质效的关键抓手。一是跨学科组建课题组。以项目化的方式,围绕中心工作需求,打破专业壁垒,灵活组建涵盖党建、法治建设、心理学、基层治理等不同领域的复合型团队。建立“课题组负责人+课题组成员+相关领域专家”的协作机制,确保理论深度与实践需求相结合。二是定期开展教师提能培训。实施“青年教师训练营”计划,通过课堂讲授、研讨交流等形式,教育引导党校青年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尽快掌握调研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决策咨询能力,履行好党校为党献策的职责。三是开展师资结对帮带活动。全面推行“1+1+N”培养模式,为每名青年教师配备1名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帮带对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选择某一课题方向深耕研究,开展咨政研究,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决策咨询中的制度创新是提升决策研究质量、增强智库服务效能的关键举措。一是规范考核收入分配秩序。按照优绩优酬原则,修订完善《专技人员工作量考核办法》,将奖励性考核收入按照1:1:1的比例分配给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作量,统筹利益分配,引导教师聚力攻坚高质量成果。二是鲜明高质量成果导向。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创新工程推动教学科研决策咨询高质量发展的方案(试行)》,实施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培育计划,设立专项资助资金,实行“上不封顶、专款专用、一次性配套”政策,重点支持高水平教研咨成果。三是建立“教研咨”协同转化机制。搭建教学案例库、科研数据库和咨政建议库“三库联动”平台,以课题研究为纽带,通过科研成果进课堂、调研数据助决策、教学案例反哺研究等路径,实现成果互认共享,变“单打独斗”为“集体攻关”。
(作者分别系宜宾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宜宾市委党校三级主任科员)